[[翻譯]] 問:我們可能如何駕馭現在或以後的結構權衡?

Fred Lai
Jun 6, 2022

原文鏈結:https://scalingsynthesis.com/Q-How-might-we-navigate-the-structure-now-or-later-tradeoffs/#this-decision-of-how-when-and-what-to-structure-is-a-core-problem-of-current-thought-processors

# 我們筆記體系,看到了哪些形式的結構?

所處的結構似乎無處不在。
人們的筆記上有各種描述項目和想法的頁面和 Block 區塊名稱(命名)、與其他頁面的 wiki 雙向 [[]] 鏈接、每個筆記上的YAML元數據(屬性)、大綱中的縮進(明確的關系)、顏色協調的亮點(屬性)、詳細的文件/文件夾結構(明確的關系),以及區塊索引(明確的關系)。

在其他工具中,即像Figma、Miro或Kosmik這樣的空間畫布,結構是隱性的。
在一組項目周圍畫一個連線,表示要把它們放在一起考慮。在一個尺寸較小的物品清單上用較大的字體寫上一個字,表示在一個分組的形式中的重要性。在畫布上的兩個項目之間畫一條線,將這些想法聯系起來。這種隱含的結構是基於布局、類型和對其他項目的參考。

然而,最後我們驚訝地發現,人們根本就沒有把他們的工作結構化,而是一致的。我們可以把這種 “缺乏結構 “看作是缺乏正式的機器,甚至是明顯的人類可讀的分類的東西。這方面的幾個例子是:”半生不熟的想法”,他們頭腦中或與他人交談時的模糊表述,快速捕捉的筆記,非正式的草圖,或邊緣的筆記和亮點。

在選擇現在的結構和以後的結構之間,人們經常會選擇結構太少的一方,並且很少,如果有的話,在事後增加結構。於是就帶到,何時需要進行筆記的結構化?

# 這個關於如何、何時和何種結構的決定是當前思想處理器的一個核心問題。

# #C-為未來的重複使用,索引上下文是有必要的

語境對於知識重用是必要的,但為未來重用指定語境需要預測未來重用的軌跡,而預測信息對象未來重用的軌跡是困難的。而在過程中過早的形式化會產生四個問題。

1. 認知上的負荷 — 如果我在寫筆記之前對結構想得太多,我就會忘記我要寫下的東西,因為通常形式化的任務是與主要任務無關的。
2. 隱性知識 — 創建結構需要太多的工作,而我的工具化又妨礙了工作的思維速度
3. 不成熟的結構 — 很難預測現在的結構以後是否有價值。
1. 此外,很難知道什麼樣的形式主義對他們的任務在前期是有用的。例如,一個排除了猜測的形式主義,或者我們還不知道該怎麼做的粗糙的廢料,會過早地扼殺創作過程。有些人並不刻意回顧舊的筆記,或者很少回顧筆記,以至於前期在結構上花費的任何努力都是在浪費時間。
4. 情境結構 — 人們根據不同的人、情境和任務,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安排他們的工作。

# 主要的解決方案

# 1. 降低結構化的成本

人們傾向於選擇及時的結構化,因為為未來的重用指定背景是昂貴的、困難的,而且有不可預測的好處。在寫作時啟用低成本的結構化可以幫助我們。

我們應該小心,因為過多的結構會抑制用戶維護系統的能力。
結構量的增加會導致熵的增加,所以理想情況下,系統能夠從最小的輸入中推斷出大量的結構。

自然語言處理也可以減輕用戶的負擔,直接從用戶的書寫中推斷出關系,而不需要任何特殊的格式化。Jump是這種方法的一種嘗試。我們應該註意到,過於依賴計算機對自然語言的解釋,可能會在翻譯中失去一些意義,所以必須要有一個用戶和計算機都能理解的中間界面。Jump 就是這樣做的,但也會要求用戶確認或拒絕其推斷。

# Workspace
我們也可能從工作區的結構中收集元數據。如果我們使用工作空間作為基元,那麼我們可能會推斷出同一工作空間內的項目是相互關聯的。

綜合工具需要支持增量的形式化,作為額外的措施 — 支持的一個例子可能是自動將筆記放在間隔重復的時間表上進行審查,確保如果妳在寫作時沒有添加所有需要的結構,它將在某個時候重新出現,以便妳以後添加結構。

# 2. 增加結構化的好處。

在創建新筆記的過程中回顧過去的筆記是促進綜合的一個關鍵用戶行為。然而,人們並不刻意去回顧舊的筆記。因此,一個有希望的方向是在妳寫作時顯示相關的項目。

# 3. 啟用後知後覺的結構
用戶創建的一致的規則,若作為一個基礎設置,將可以幫助。
正如我們在啟用可組合查詢以促進事後分析的結構中所看到的,用戶可能會查詢提到的X或Y,並對所有結果應用一個新的標簽Z。

--

--